- 2016
嶺南崛起“創新極”
來源: 新華社
來源: 新華社
已是秋涼時節,南粵依然絢爛如夏。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總抓手”,已然是廣東在下一輪發展中的新優勢。一幅生機盎然的創新圖,在嶺南大地迎風大展。
聚合式創新:營造創新高地和“創新極”
深圳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我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基因庫日前正式啟動運行。
“國家基因庫將存儲萬物遺傳資源,為珠三角乃至我國生命科技發展帶來巨大拉動效應,也將帶來高層次的國際資源與合作。”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說。
這正是珠三角創新資源高速聚集的一個縮影。自從在全國率先提出創新驅動戰略以來,人才、技術、孵化器、風險投資、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等在珠三角地區“扎堆”,基層政府和企業負責人把創新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校準器”,形成適宜創新發展的土壤和生態環境。
在深圳,除了國家基因庫運營方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大疆無人機、柔宇科技等一大批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正在引領世界潮流。在超材料領域,僅光啟一家企業申請的專利總量占全世界過去10年總量的86%。
而在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廣州無線電、美的、大洋電機等“老牌”大企業正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煥發全新活力。
2015年9月,珠三角8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上2014年6月獲批的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廣東已經形成了以深圳、廣州和珠三角7個地級市國家級高新區為核心的“1+1+7”自主創新的新格局,成為帶動區域發展重要的“創新極”。
“深圳與珠三角兩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應成為廣東乃至中國開放創新型經濟的高地,增強創新發展的示范輻射帶動功能,引領廣東乃至全國創新型經濟水平的全面提升。”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王廷惠說。
點陣式創新:“創新星火”成燎原之勢
創新猶如一夜春風,催得千樹萬樹花兒開。在廣東,既有以珠三角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代表的聚合式創新,也有以專業鎮和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分散式、點陣式創新。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創新的泉水正在廣東各地噴涌。
在素有“廣東模具制造專業鎮”之稱的東莞橫瀝鎮,中泰模具公司的熱成形車間正在緊張運轉,生產出一件件用于支撐車身骨架的汽車高強鋼零件。
“這是我們國內自主研發的第一條高性能熱成形生產線,通過它可以生產出強度高、重量輕的汽車零部件,不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而且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促進了熱沖壓零件的國產化。”公司營銷部門負責人鄧娜說。
通過橫瀝鎮“協同創新中心”的企業、科研院所對接平臺,一個個類似中泰模具的公司正推動橫瀝鎮整體升級轉型。而在整個廣東,類似橫瀝鎮這樣的專業鎮有近400個,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77萬億元,約占廣東全省GDP的38%。其中,佛山、汕頭、東莞專業鎮經濟貢獻度均超過75%。
除了以鎮域為單位發展創新型經濟外,廣東各地的創新型龍頭企業正在成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急先鋒”。這些企業擁有優秀技術領軍人才、核心專有技術、知名品牌,并具有較強行業和地區帶動力。
在粵東,總部位于揭陽的康美藥業集團在國內率先利用互聯網布局中醫藥全產業鏈,為企業增長帶來強勁增長動力。今年上半年,康美藥業實現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12億元,同比增長約24%。
補板式創新:主動釋放創新勢能形成“拉齊效應”
長期以來,廣東創新資源地域格局呈現不平衡狀態。而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廣東正加大“補短板”力度。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珠三角對口幫扶粵東西北戰略。近年來的實踐證明,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區域經濟協調打開新格局,為廣東經濟新常態注入了活力。
在粵東潮州市,當地陶瓷產業屬于傳統產業,但卻被創造性運用于中山市的燈飾制品,催生了“陶瓷燈飾”這一新興產業,使傳統“工業品”轉型為“工藝品”。這得益于中山對口幫扶潮州的政策引導,而企業家也從中看到了商機。
“兩市不是簡單對口幫扶,而是找準了產業互補性強的特點,開展有利于雙方企業的配對合作,從供給側培育發展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中山對口幫扶潮州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梁榮佳說。
而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在廣東省內落后的汕尾市得益于深圳市的“東進戰略”,去年成功引入了深圳創新型龍頭企業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比亞迪將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6個項目,預計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將達200億元,并將帶動巨大的人才與資源往汕尾集聚。此外,華大基因也與粵北河源市在活體庫建設、高科技農業項目上開展合作,推動河源基因技術及應用產業的發展。
“在廣東,創新正成為引領發展的主引擎,貫穿于經濟結構調整方方面面,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說。